查看原文
其他

宜宾李庄:被抗战文化记忆激活的古镇

2015-09-02 新华每日电讯



戳蓝字关注 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坤晟、丁永勋

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丛峰、童方


  1946年,抗战已经胜利。梁从诫同母亲林徽因谈起1944年,日军攻占贵州独山,直逼重庆的危局。他问母亲:“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

  林徽因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梁从诫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

  病中的林徽因握着他的手,仿佛道歉似地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林徽因口中的“家”是一处竹篾条抹泥的简陋农舍,位于四川宜宾的李庄镇西1公里的上坝。1940年12月13日,梁思成与刘敦桢主持的中国营造学社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昆明搬迁到这里。

  同期而来的还有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和体质人类学所筹备处、国立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文教机构。从1940年冬至1946年深秋,傅斯年、陶孟和、李济、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董作宾、李方桂、童第周等一批知名学者流寓川南李庄。

  彼时李庄没有充盈的食物和药品,连煤油灯都是“现代化”的奢侈品。但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学者们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中国文脉在西南边远小镇绵延发展,从未断绝。

  然而,自抗战胜利,学者们相继离开李庄后,整整大半个世纪,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为“抗战四大文化中心”的李庄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偶尔被提及也只是小圈子里的话题。

  不仅如此,因为这段文化抗战的历史被长期忽视,作为抗战文化重镇的李庄差点成了钢铁工业基地。

  值得庆幸的是,几经周折的李庄今天终于与70年前的记忆对接。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李庄先辈们埋藏的种子,破土而出,在发芽、开花……正深刻影响着这座川南小镇的命运。




文化抗战,李庄涵养民族精神


  2000年的某天中午,正在吃饭的李庄镇时任镇长毛霄被人告知门外有位《四川政协报》的记者要求见他一面。毛霄就这样见到了岱峻。这位高大儒雅的中年人说耽误他5分钟。

  那天,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以前来李庄寻踪访旧的人不少,但都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也有人提到李庄应该挖掘历史,但跟毛霄聊得这么细致的,唯有岱峻。“他特别诚恳。”毛霄回忆。

  岱峻说:“毛镇长,我刚才看了李庄的发展规划,这里准备做一个工业基地。你们做错了。这里应该发展旅游,搞文化产业。第一,这里有非常珍贵的明清建筑;第二,这里曾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岱峻所说的历史事件就是抗战时期,学者们在李庄用笔抗战的历史。

  岱峻最早是在书中读到李庄的——

  钟情丽江的他发现,1941年,一位叫李霖灿的学者,当时在位于李庄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他在考察边地艺术时发现了玉龙雪山下的东巴文化。后来,李霖灿被誉为“东巴文化之父”;

  2000年1月,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出版了三卷本文集《锦灰堆》,内中多篇论文写于李庄,其中一篇是对李庄宋墓的测绘与考证;

  太平天国史研究权威罗尔纲,1943年受聘于位于李庄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写出《世传太平军奸淫杀戮考证》;

  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之父的梁思成,其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于1943年写成于李庄;

  岱峻在2003年出版的《发现李庄》自序中写道:“李庄,就这样一次一次撞击我的心扉,变成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我的目光开始自觉地追寻那段旅程。”


  于是,岱峻开始对李庄进行调查采访。2000年,《四川日报》下属《新经济时报》创刊,刊发了岱峻关于李庄的部分文章。不久,《南方周末》又刊载了岱峻的《李庄记事》。此后,媒体蜂拥而至。沉寂数十年后,李庄再次走进世人的目光。媒体人岱峻也因研究李庄、记录李庄成为一名学者、作家。

  通过走访,岱峻还原了不少当年学者们在李庄的生活细节。考古学家梁思永就是一例。“永胜村的李婆婆至今还喊得出梁思永的名字:‘我们喊他硬人,他从不出门,天天在家写书看书。把馒头切成碎片。在炭火上炕一下就吃。后来,他得了病,把肉炖成丝丝,把馒头掰碎泡在汤里吃。’”

  不论抗战岁月多么艰苦,旅居李庄的中国学者从未放弃自己的事业。

  1942年底,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到李庄探望梁思成夫妇,回到重庆后,他向夫人费慰梅讲述道:“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高贵和斯文。”

  在写作《中国建筑史》的日子里,梁林主持的营造学社经费几近枯竭,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5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才不至于有冻馁之苦。

  费正清夫妇十分了解梁思成夫妇在李庄的困境,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梁思成和林徽因感激老朋友的关心。他们给费正清夫妇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1943年,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生物学家李约瑟到访李庄拜会了童第周、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等学者。当目睹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中国学者的工作态度后,李约瑟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行预言式文字:“中国人具有民主的幽默感和儒家高尚的社会理想。认为中国人会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诱降是不可思议的。

  直到今天,岱峻还在陆续考证有关李庄的各种史料,电子邮箱里全是跟昔日大师后人们的通信。他说:“我关心李庄,主要是为了这一帮为文化立命的中国知识分子。”岱峻不愿这段历史就此湮没,“这些学问一直在滋养我们,这是李庄的后继所在。”

有容乃大,李庄植入文化基因



  “和文人学者在李庄的坚守相比,更感人的是李庄百姓和当地士绅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这是中国数千年耕读文化传承的结果。”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如是说。

  与重庆、成都、昆明相比,李庄在中国地图上实在渺小。如果没有文化抗战的历史,这座长江边上的偏僻小镇即使在宜宾市内也未必出挑。而李庄今天成为“抗战四大文化中心”之一,靠的是李庄先辈的远见和魄力。

  抗战爆发后,以国立中央大学、西南联大、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为首的众多文教机关辗转撤退到重庆、成都、昆明。进入1940年,昆明上空的轰炸越来越密。同济高职机械科学生项瑞荣在一次空袭中不幸遇难。原本准备在昆明海埂建校的同济大学打算往四川迁移。

  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也在酝酿搬迁。当时的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希望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同济大学向在川校友发电文寻求新校址。热心校友、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为母校四处托人、八方考察。

  原本南溪县城是好去处。但当地士绅担心外来者抬高物价,败坏民风,以“小庙供不起大菩萨”婉拒。当时李庄是南溪县第三区区公所的驻地。时任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的乡绅罗南陔获知了这消息,立即约请代理区长张官周、镇长杨君惠及李庄的头面人物张访琴等到家中商议。

  乡绅们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支持国家是民族大义,但外来者的冲击不可小觑。虽然同济大学迁来会造成物价上涨,但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接纳同济大学等文教机构能够给李庄的青少年创造前所未有的教育环境。这是李庄千载难逢的良机。

  几天之后,李庄派人乘船从宜宾请来钱子宁。经过初步洽商,罗南陔代表李庄向同济大学发出一封16字的电文,这也是这位开明士绅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字:“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随即,李庄又发了几份函件,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民情等方面逐一介绍,分致同济大学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收到函件,各单位立马派人到李庄考察,与当地商议迁移事宜。

  李庄的命运从此改变!它从此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偏僻小镇。大家耳熟能详的民国大师们在李庄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同济大学在李庄期间有数百名学生毕业,后来在大陆成为“两院”院士的朱洪元、陶亨咸、王守武、唐有祺、俞鸿儒、卢佩璋、吴孟超、王守觉、吴式枢、裘法祖、曹楚南、吴旻等人都在其中。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地标上,李庄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位置。

  只是当时李庄乡绅们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口不到3000,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镇如何才能接纳3000多外来人口?

  乡绅们冒着被族人指为“数典忘祖”的非议,率先捐出了自家的祠堂。祖先的牌位被移到各个支祠。后来,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搬进了罗家祠,张家祠则是中央博物院的所在地,一大批国宝级文物在这里躲过战火浩劫。为了给抱病在床的梁思永腾住处,罗南陔还把已成婚的大儿子一家赶回了乡下。

  除了祠堂,还有庙宇。在李庄百姓惊疑的目光中,平时接受信众顶礼膜拜的神仙菩萨也被“请”了出来,半截身子埋在了江边的土里。于是,同济大学的校本部设在了禹王宫,工学院搬进了东岳庙,祖师殿是医学院的解剖课堂,南华宫则是理学院的教学用房。



  得罪祖先和神灵,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部小镇,至今想来不可思议。但李庄人的付出很快获得了回报——

  同济迁至李庄不久,工学院即从宜宾架引电线,使李庄比县城南溪早10多年用上了电灯;

  为了消除当地百姓以为同大医学院师生解剖尸体是在吃人的误会,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单位在李庄举办了科普展览。展出了殷墟的甲骨、商周的青铜器、龙山的黑陶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李庄的农民有幸近距离触摸到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

  同济医学院还攻克了川南一带长期流行的痹病,诊断出病因是乐山五通桥的食盐含有超量氯化钡;

  那几年,李庄的教育状况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硕士,所有学业都可以在这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镇上完成。

  这是李庄历史上的辉煌一页。


历经曲折,李庄命运与历史对接


  可是李庄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抗战胜利,学者离去,热闹的小镇迅速归于沉寂。

  其后数十年的岁月里,作为抗战人文遗存的李庄,只能在前人文献中偶尔读到。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学者去了台湾,考虑到两岸政治等因素,李庄的这段历史即使当地人也不再提及。罗南陔的孙子罗亚新说,直到改革开放后,自己才从父亲口中了解到祖父的事迹。罗亚新的父母、他自己以及儿子儿媳,罗家三代人都选择教书育人为业。

  2000年,岱峻寻访李庄时,村干部大为不解,“中央研究院?中央的人哪会到我们这里来?”村民以为这个四处打听的闯入者是收旧门窗的贩子。

  当时,营造学社已成为鸡舍。被梁思成誉为“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旋螺殿,尽管门票5角一张,一年下来也卖不到1000张票,不敷房屋的维修费用……


  看到李庄作为工业基地的规划时,再也坐不住的岱峻,找到时任镇长毛霄一吐为快。

  有李庄“活地图”之称的左照环曾参与《李庄镇志》2006年版的编写。在他的记忆中,因为当地产甘蔗,李庄最早办过糖厂,但上世纪90年代就倒闭了。1998年的时候,因为李庄紧靠长江,水运成本低,曾被规划为攀钢二基地。攀钢前期投入100多万,但因为征地的事情没有跟当地谈妥,就此作罢。

  “后来要搞食品工业园区。但人家来考察,李庄没有原料,就流产了。”左照环说。

  宜宾市长徐进则回忆,2007年他刚到宜宾工作时,李庄的规划是在离核心景区三四公里的地方搞一个酒业工业园区。

  直到2012年,李庄的发展思路才初步厘清。李庄产业园区规划处副处长吕高驸说,当年9月,李庄产业园区开过一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规划院、四川省规划院和重庆市规划院的十多名专家共同讨论李庄怎么办。专家们达成的第一个共识就是李庄绝不能发展工业。

  从2000年岱峻叩访李庄撰文呼吁,当年《四川日报》跟进报道,宜宾市领导作出“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的相关批示,到2012年的研讨会,12年间,关于李庄发展的讨论有过太多反复。左照环粗略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庄的发展规划不下10个。

  “李庄是个科级单位,上面有翠屏区,还有宜宾市。我们的自主权很小。”毛霄回忆自己在李庄的镇长经历时说。

  “宜宾对李庄的态度有些摇摆。我听说,他们曾想做行政区和金融。不论从同济人的角度,还是规划人的角度,这都不太实际。”曾主持《李庄古镇保护规划》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周俭说。

  左照环则感叹:“领导总是有自己熟悉的领域。”

  发展工业的建议无可厚非。修建厂区首先会大量征地,农民能通过补偿快速提升经济水平。厂区建成后,还能就地招工解决就业。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肯定不如发展工业来得直接。

  即使在基本确定以文化产业为主导时,究竟是拆掉重建仿古建筑,还是就地保护,也有争议。吕高驸记得,园区曾在一个月内接待过两个部委的专家调研。其中,分属两个单位的一对夫妇给李庄提的建议也大相径庭。

  目前,在《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在编)》中李庄的定位是以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康体教育、商务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区及国际山水园林城市核心区。


  一言以蔽之,李庄的未来是依托古镇,依托抗战文化发展旅游和科教文卫产业。吕高驸说,这是2013年11月,宜宾市委所作的最终决定。

  “终于确定下来了。”李庄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何春琳感慨万千。《发现李庄》2004年出版后,翠屏区请作者岱峻给区里的公务员讲课。当时在翠屏区工作的何春琳是听众之一。但她没想到,李庄真正起飞要等到9年之后。

  自此,宜宾市内部达成共识:不再争论,一切遵循专家意见。李庄发展之路的讨论才算尘埃落定。在今天的李庄人看来,这是一个可以跟当年乡绅们拍板接纳文教机构相提并论的决定。从1940年到2013年,李庄终于排除异见,向沉淀了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挥手致意。


回报恩情,先辈远见延续李庄文脉


  在李庄抗战文化被淡忘的数十年中,除了李庄发展道路的选择历经周折,更令人痛心的是李庄先辈们当初接纳文教机构的初衷几乎落空。

  当年,李庄的乡绅预见,接纳同济大学等文教机构将惠泽李庄的青少年。为此,南溪县第三区代理区长张官周,李庄乡绅张访琴、罗南陔等力排众议。但短暂的辉煌后,随着历史的隐去,他们当初的选择似乎再难惠及李庄后人。

  转机出现在2000年,岱峻之后,到李庄寻旧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生应臻也拜访了毛霄。应臻向毛霄表示:一,李庄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护;二,同济大学这方面水平很高;三,同济大学对李庄有感情,李庄的发展可以请同济大学帮忙。作为宜宾人的他愿意牵线搭桥。

  李庄镇组织宣传股长潘成君说,上世纪90年代,同济大学就有不少校友到李庄寻根。但一直没有和李庄建立正式的联系,一是双方失联多年又地位悬殊,二是当时的李庄人对涉及海峡对岸的历史有所疑虑。

  2001年4月,毛霄只身赶赴上海同济大学,请求对方为李庄作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

  去上海之前,毛霄有些忐忑不安,自己代表一个科级单位拜访一个副部级单位,对方会不会见?但当他迈进同济校园,心放下了许多,校园里好几处场所都挂着同济大学在李庄时期的照片。

  同济大学城规学院院长周俭回忆,听说毛霄要来同济,他先向学校汇报,然后通过院里曾在李庄度过大学生涯的董鉴鸿教授,联系到一批从李庄走出的同济老教师。

  那天,毛霄和周俭院长、学校的党委组织部部长、校史办的同志们一起吃饭,还跟在李庄度过抗战岁月的同大教师们开了座谈会,席间气氛热烈。毛霄说:“他们听说我是从李庄去的,都很高兴。”

  2001年5月1日,城规学院的董鉴鸿教授代表学校来到李庄。当年8月,同济大学授牌李庄为“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在离开55年后,同济大学和李庄终于又站在了一起。


1946年4月25日,即将离开李庄的同济学生在李庄演出话剧《原野》


  从那时起,每年都会有同济的学子到李庄镇中学支教;李庄的每次规划都有同济教授参与。

  2006年,同济大学与宜宾市在李庄建立了“李庄同济纪念广场”,树起了纪念碑;

  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校园里专门有一块宣传李庄的场地;

  从2011年起,同济大学通过“定向录取”的方式,在自主招生工作中给宜宾市李庄中学3-4个名额,并同意在李庄中学的教学水平提升后,可以挂同济的牌子;

  2012年4月,李庄同济医院奠基,今年将完成主体工程。当年在李庄就读的同济学子、“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表示,希望自己能做李庄同济医院的第一台手术。

  正在实施的《李庄古镇保护与发展整合规划》就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周俭说,当年李庄请他们做保护规划时,他表态,帮李庄做项目,研究院保本就可以,甚至李庄的预算不够成本也无所谓。“费用比其他项目一半还低。”

  此外,清华大学的建筑学院还参与了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设计与改造。

  南京博物院为感谢李庄昔日接纳其前身中央博物院,也提议提供一批藏品的复制品给李庄陈列展览。只是因为李庄目前的安保措施还有待提高,暂时推迟。

  ……

  宜宾市市长徐进曾设想将李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主席到李庄调研。“如果李庄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只可能因为这段历史。中国古镇很多,但李庄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徐进说。

  久旱逢甘霖,深埋地下种子终于破土而出。70年前那批乡绅们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担当,正成倍地回报着今天的李庄人。



悄然改变,李庄百姓直面古镇变迁



  7月的李庄,醒得很早。

  刚过8点,石燕街上的燕来茶园就坐满了茶客,墙上4把壁扇转得呼呼作响。茶室店面不大,总共6张木桌,配上24条长条凳,其中两张桌子还只得摆在门外的台阶上。

  踩着拖鞋、把手机拴在腰间的茶客们点一杯3块钱的屏山炒青,围在褪了色的木桌旁一边摆龙门阵,一边玩叶子牌,伴着茶室门口泛着灰白色的艾草打发时光是这个农闲日子最适意的休闲方式。

  街上比屋里还要热闹。每逢双日是李庄镇赶集的日子。从席子巷、广福街、文星街到绒子市街、石燕街,两旁的商户早早把待售的货物整整齐齐放在自己一楼一底的木挑吊脚楼门前,差不多挤占了半条街。

  年轻人快速走过,20公里外的宜宾市区什么都有,老街上的东西实在引不起兴趣。而背着背篓、挑着扁担的老人则精挑细选这满街的甑子、背篓、筲箕、杆秤、石臼、镰刀、锄头……

  漫步在古镇的石板街上,游人不由得思索,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劳榦、梁思成、童第周们是不是也曾在这古朴的小街上匆匆走过?为了蹭茶馆电灯读书的吴孟超们,喝的是不是那一杯屏山炒青?

  ……

  李庄人说,今年的7月不是到李庄旅游的好时候。为了8月份在宜宾举办的四川国家文化旅游节,作为分会场的李庄从今年3月底就开始闭门谢客,改造升级。小镇的街道都被工人挖得坑坑洼洼。禹王宫、东岳庙、营造学社旧址里,工人都在忙碌作业。这是2013年李庄确认发展方向以来,第一次承办大型活动。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古镇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左照环回忆,2002年,毛霄曾带队去成都宣传李庄。当年国庆节,李庄涌入大量游客。许多商店的特产都被一扫而空。没有准备的李庄旅社根本没有足够的房间和床位。很多游客只能开车去宜宾住宿。李庄的居民还奇怪,这些破破烂烂的老房子有什么看头。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李庄的旅游经济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5年9月3日,李庄举办了抗战文化节。2006年的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宜宾举办,李庄被重点推荐。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恰逢宜宾再次举办四川国际旅游节。左照环说:“每到抗战的纪念日,因文化抗战闻名的李庄就面临一次机遇。”像2006年的旅游节,李庄就获得了5000万的资金做保护整治。徐进希望,今年旅游节的这个平台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庄,李庄也争取能抓住这个机会再上一个台阶。

  在此次改造期间负责跟魁星路商户协调的潘成君说,2006年改造的时候,很多商户不理解,甚至抱怨耽误他们的生意。今年自己的工作容易了许多。商户们都清楚,李庄环境提升对他们的生意有利。

  潘成君说,抓住2005、2006年那次机遇投身旅游产业的李庄居民,这些年已迅速致富。今年的旅游节,江边的几十个摊位,提出申请的已有五六百户。

  但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在商户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茶馆里的以务农为生的茶客们则埋怨政府不搞工业征地,现在只让做生意的人得利。像3元一杯的茶水,江边摊位要卖上10元,可谓人心不古。

  周俭说:“这就是李庄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沿街的商户,镇里的其他居民如何在发展中受益?”

  徐进对李庄的道路很是笃定:“中国有名的古镇都在发展旅游,没有其他。作为地方的父母官,对这里的文化和历史的挖掘和保护是一种使命。我们要尽力给老百姓提供创业条件。”

  7月的李庄还发生了一件大事。7月19日,建川博物馆将馆藏的1672件抗战文物无偿捐用于李庄的6座陈列馆布展。这批捐赠品大多是抗战时期与李庄相关的文物。这是建川博物馆建馆以来单笔数量最大的一次捐赠,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献原件,包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在李庄调查上报抗战损失的资料(1941年)、南溪县长要求中央研究院辞还壮丁的公函(1941年)、中央博物院的考古报告(1942年)、同济大学青年广播新闻社的募捐函(1945年)等文物。


  过去,李庄想发展旅游,空有旧址,缺乏实物。此次建川博物馆的捐赠称得上解了燃眉之急。樊建川谈起为什么不把多年收集的文物在自己的博物馆里展出时说:“我在宜宾(县级市)当过常务副市长,对这里有特别的感情。这些东西放在这里,游客能看到历史、触摸历史。它们本来就属于李庄。”

  末了,他说:“希望能把李庄的经济带活,老百姓都过得好一些。”

(实习生徐蕾参与采访)



转载请注明: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